历来的野史都把皇太极说得如何阴险狠毒,难道满州女真人居然是在这样一个奸邪小人的领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难道满清皇族是在充满内讧、自杀自灭的状态下打败蒙古、朝鲜、明朝军队、独霸东北的?正是由于皇太极的英勇无敌、身先士卒、谋略过人、胸怀宽广,能起带头作用,才得到几十万女真人拥戴的。可史学家从不认真研究游牧民族的优点,尤其不认真研究游牧民族产生领袖的基础和机制,不认真研究从秦到明为什么农耕民族总是饱受游牧民族的欺侮,他们以为游牧民族只是靠的骑马跑得快,以为游牧民族的领袖也象汉族的封建帝王那样昏庸无能,以为游牧民族产生新领袖也象汉族皇帝传承那样[父死子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象汉族那样[奉诏而立、诸皇子众大臣诚惶诚恐、跪在五六岁小皇帝下面山呼万岁],更以为游牧民族的新领袖不是公推公举产生、都是互相屠杀、自杀自灭产生的。其实游牧民族象老鹰,他们对外象肉食动物那样极为凶猛残忍,但自已的内部还是比较团结比较平等的,决策时还是比较民主、允许争议的,产生新领袖更是实事求是、以实绩为检验新领袖的唯一标准的,这样才胜过了汉族那些腐朽堕落昏庸无能的皇帝的。如果满清皇族在入关前不具备游牧民族的这些优秀品质,而是象朱明皇族那样腐化堕落、一代不如一代、自杀自灭,他们能取朱明王朝而代之吗?
扯了这么多,首先是要论证游牧民族的汗位制保留了人类原始部落的一些优良传统,它们的汗位制不同于农耕民族的帝位制,第一不是简单地由某个人通过残酷的杀戳确立皇帝位,而是在长期的战争考验中推举某部落首领确立大汗位;第二有相应的议政制辅佐大汗领导全民族共同战斗,同时也用议政制约束了大汗的独断专行、适时地纠正了大汗的过激和错误决断,便于集中全民族力量、全高层智慧与外敌战斗;笫三有相应的公推公议选拔接班人制度,确保了优胜劣汰的培养选拔机制,大汗死后虽一般由其儿子继承,但由哪个儿子继承不是大汗生前指定的,而是由议政高层集体推举产生的,这大汗权力不是大汗一个人的私产,大汗身前也不考虑由谁继承,若他的儿子不及兄弟适合当新大汗,众议政首领会甚至会公推大汗的某弟继承汗位,同样在大汗的儿子中间也会团结一心、拥戴新大汗,这是因为在那种经常打仗的战争环境下,大汗的责任远远大过他的权利,更谈不上享受利益,因此儿子们一般也不会为争汗位而与叔叔拼命,也很少因争夺汗位而兄弟相残的。
大家仔细研究秦汉以来的匈奴、宋以来的辽金、特别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就知道这些游牧民族比汉族优秀的地方,满人入关前基本是这种汗制的翻版,入关后也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议政传统、保留了不承认[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汉人臭毛病的传统。他们在议政时敢于与皇帝争论,众皇子敢于争储,在皇位出现危机时敢于争位,这在长期受封建理治约束的汉皇族中是少见的,也是汉族的封建帝王制中少见的,难怪史学家只看到游牧民族野蛮的一面,看不到他们优秀的另一面,更难怪野史小说家抓住他们的某些精华当糟粕,索隐出大量宫闱秘事作适趣闲闻的题材。由此可见,皇太极不太可能象野史中形容的那样用阴谋手段争得了皇位,当时的女真人刚刚订立了帝制,还根本不成熟,而且当时处于建国初期,战争不断,只能仍然实行变相的汗制。可以说努尔哈赤到临崩都只是满人的大汗,皇太极继承的是汗位,是众旗主权衡利弊权衡各派力量对比,由于分成了八个旗好几股势力,谁也吃不掉谁,而且一旦为争夺汗位拼掉了满人的总体实力,这个民族就无法自立于汉、蒙、朝鲜三民族夹击之林了!为了全民族的利益,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努尔哈赤的兄弟儿子侄儿们也只能互相各让一步,拥戴实力最强能力最强的皇太极登上名义上的皇位实际上的汗位。
以此类推,在皇太极突然死亡时,满人又面临推举名义上的新皇帝实际上的新大汗的关键时刻了,如果他们实行的是真正的帝制,那就应该由皇长子豪格即皇帝位,而且豪格也正值壮年、屡建功勋,完全有资格当皇帝,按汉族[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帝制法则,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多尔衮代善阿济格多绎是没有资格与豪格争帝的,可为什么八旗旗主们在议定新皇帝时要把他们都当作候选人来考虑呢?这说明当时的满人内部并不是实行的汉族意义上的帝制,而是实行的满族意义上的汗制,他们拥戴的不是农耕民族的封建皇帝,而是游牧民族的大汗、几十万大军的统帅啊!这样就可以理解好多用封建理治无法理解的适趣闲闻了,因为多尔衮这一派的势力最强大,因为多尔衮的领导能力又最强,只有他最适合领导全民族,但又因为豪格等人的势力也不弱,相比较而言,多尔衮的势力并不占绝对优势,豪格等人又不肯相让,毕竟当时已实行帝制,[父死子继]还是合理合法的,而[兄终弟继]则[名不正言不顺],多尔衮要争帝位确实理亏一些。这种僵持不下的局面毕竟不利于全民族的团结发展,若拼个你死我活更大大损伤整个民族的实力,给全民族的外敌大明王朝军队以可乘之机,于是大家才公议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用一个兼顾汗制和帝制、介于汗制与帝制总概括从顺治帝康熙帝到雍正帝乾隆帝与从多尔衮鳌拜到皇八子党允禄弘皙这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的此长彼消过程,是一个谋反可能性逐步递减的过程,任何谋逆之人都不是书生,他们只相信实力,十分实力只有八成把握,五分实力只有三成把握,没有实力根本就没有把握,何必画饼充饥呢?到了乾隆初年,帝制已发展到顶峰,弘历掌握着传国玉玺,比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更强大,是名副其实的真宝玉,而允禄已是从多尔衮到鳌拜再到皇八子党之后的摄政辅政议政势力的末尾,如果说多尔衮是胃、鳌拜是小肠、皇八子党是大肠、到允禄弘皙等人已经是盲肠了,成了强弩之末,根本就是多余之物了,还闹什么刘心武说的谋反谋刺?再犯嫌乾隆皇帝就一刀割了他!他俩为了活命肯定乖乖地就范,决不敢象刘心式武这样大胆发挥的。其实史书中并没有象刘说的那样,把允禄弘皙逆案全部删了,史料中明确记载[乾隆命允禄免革亲王,仍管内务府事,其亲王双俸及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俱著革去,其它职掌甚多,去留著自行请旨。弘皙革去亲王,免高墙圈禁,仍住郑家庄,不许出城。]这些明确告诉后人,允禄弘皙逆案只是一般地触犯皇威,没什么了不起!根本不象刘心武大胆发挥的那样谋反谋刺,乾隆皇帝对他们还算客气,没有一棍子打死,当然就更不可能对曹家下毒手了,所以刘心武关于红楼梦的索隐是毫无根据的大胆发挥,应该彻底清除!
|
皇太极死后,实行了多尔衮和豪格两强之间的折衷方案,由多尔衮摄政,由幼年的福临当皇帝,这就是多尔衮摄政王的由来,这说明并不是多尔衮不想当皇帝,而是现实不允许他当皇帝,于是弄个权宜之计,结果是豪格与多尔衮相争,庄妃母子得利。但这件事起码说明:多尔衮和豪格及代善等都是顾全大局的民族英雄,而不是只顾自己名位的小人,满人正是由于有这些胸怀大志、维护团结的人领导,才统一了中国的,咱们应该敬佩他们才对,怎么能索隐其宫廷秘事来当作适趣闲闻呢?多尔衮是满人入主中原第一大功臣,又是入关后笫一大罪臣,这是很矛盾的事。史学家仅仅肯定他统一中原的功绩、又否定他的剃发令等败笔,对于顺治穷治他的根本原因却不大深论,历来野史更大肆渲染他与庄妃的爱情故事,似乎这个英雄完全是被美人征服的,于是抓住这英雄美人的宫闱秘事大做文章,迎合市井俗人爱适趣闲闻的俗套来赚钱。多尔衮真有撍越的野心吗?若照顺治整理出来的多尔衮罪状来看,确实有此野心,按照封建帝制的法规,这就是谋反,应该千刀万剐、掘墓鞭尸。但按照事体情理分析,他应当是大汗.顺治应当是享现成福的儿皇帝才对.
在前面咱们已经论述过,入关前的满清虽然己经立国称帝,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帝国,还没有确立完整的帝制,是处在游牧民族的汗制与农耕民族的帝制的过渡期,因此既保留了汗制的某些长处,又避免了帝制的某些短处。比如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有立储,这并不是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不想传位给自己喜爱的某个儿子,而是说他俩认为还没到打破游牧民族部落公推首领公推大汗传统的时候,由于存在着议政制度,他俩平时就不能象汉族皇帝那样独断专行,在事关全民族兴旺大计的拥戴新领袖的重大问题上,更不能把自已个人的家庭利益凌驾于全民族利益之上,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各旗主各部落首领。且不说这会激起他们的一致强烈反对,更重要的是当时处于战争状态,全民族面临的强敌不允许他俩用私自立储、自行任命全民族的领袖来破坏民族团结、引起领导层内部争斗。满人的领袖必须经得住战争的检验,而战争不是靠领袖个人,是靠全民族的团结拼搏,他俩怎么能把没经过战争检验的儿子立为储君、强加给全满族?不要说各旗主不同意、各部落首领不同意、整个满族不同意,更重要的是满族的外敌不允许!这就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不能立储、不能指定皇位继承人的根本原因,也是皇太极在议政中得到拥戴、多尔衮在议政中得以摄政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不能算皇太极多尔衮的竞争对手不敢和他俩争帝位,不能算多尔衮谦虚地让顺治做皇帝,是残酷的外敌压力战争环境不允许他们不顾全民族生死存亡而自杀自灭!由此可见,是战争状态决定了满人在入关前不能确立帝制、废止汗制、取消议政制拥戴制,是战争需要多尔衮摄政,也是战争让顺治捡了个机会,做了个儿皇帝。
咱这种说法当然有失清皇室的体面,所以在正史中根本看不出来。同样对于庄妃曾下嫁多尔衮一事,清正史也是讳莫如深,但从当时的事体情理推论,此乃必有之事:一、顺治曾由尊称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改口为[皇父摄政王],若庄妃不改嫁多尔衮,他就无需改口;二,当其多尔衮权势熏天之时,肯定比红楼梦中的贾珍贾赦还要荒唐淫暴,庄妃肯定如书中的尤氏、尤二姐、尤三姐、秦可卿一般,只能曲意逢迎以求生存发展;三,庄妃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巾帼英雄,为了她的儿子顺治能保住皇位,必定会主动勾引多尔衮以维护皇权,这是利用美女的长处控制男人的短处,是女人唯一的武器;四,满蒙没有汉人纲常礼教的束缚,丈夫死后年轻嫂子下嫁小叔子是常有的事,不为乱伦;五,入关后各旗主远征全国,议政制已名存实亡,多尔衮大权独揽乾纲独断,已无其它势力可制约,只能用美人计笼络;六,只有在庄妃与多尔衮结合的情况下,多尔衮才会把顺治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爱护、死心踏地的为她们母子打天下。其实庄妃下嫁没下嫁多尔衮并不重要,满清皇族入关后的团结才是最重要的。入关前的满人靠强敌的外部压力迫使本民族不得不团结一致、不得不保留游牧部落时的汗制和议政制的好传统,不得不逐步改进帝制以适应战争环境。但入关的胜利使帝制的推行完善大大加快了,强敌的压迫和战争的威胁都不重要了,多尔衮已经从实际上的大汗转化为实际上的大清皇帝了,这时靠什么巩固清皇族的内部团结?只有靠多尔衮与庄妃[叔嫂一心]了。
在农耕民族的封建帝制下,人们把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作至理名言,但在游牧民族的汗制下,满人却从来不拘拘于汉人的这些臭毛病,他们只知‘成则王侯败则贼’,绝不会盲目尊奉皇帝。在多尔衮眼里,福临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可不相信[君权神授][受命于天]的鬼话,要不是当初明朝强敌压境,要不是当初各派制肘,要不是当初有议政制约束,要不是他多尔衮顾全大局,哪里轮得到顺治当皇帝?要不是他多尔衮抓住机遇挥师入关,顺治又哪里能进紫禁城?要不是他多尔衮坐镇京师指挥平定各方,顺治又有何德何能使华夏归于一统?因此在文人看来是至关重要的[正与邪][仁与恶][王与贼]的本质区别,在满人在多尔衮在顺治在庄妃看来不过是[成与败]的结果区别。你顺治天生就是皇帝?我多尔衮天生就只能摄政、天生就该替你这侄儿当嫁衣裳?既然已经入关,既然满人已经打破了游牧民族不能问鼎中原的宿命,既然大清已经摒弃了汗制确立了帝制,我多尔衮为什么不能自己做皇帝?这就是庄妃最担心的地方,多尔衮和福临这叔侄之间实际上是一朝不容二帝、一山不容二猴王的关系了,只是福临还小,没意识到这些,多尔衮没儿子,没有人提醒他这些罢了。但庄妃作为一个极聪明的母猴,夹在这一大一小两公猴之间,深知她的责任就是牺牲自己保护小公猴,深知她只有做一个女娲皇挡在这老共工与小颛顸之间,用柔情和美色迷惑住这老共工,使他顾不上与小颛顸争帝,从而避免大清朝的天塌地陷、避免她母子被多尔衮抛弃,这和书中的秦可卿伟裙钗是异曲同工啊!面对多尔衮这皇室贾赦贾珍,为了她的皇家福宝玉,这大清朝的女娲皇只好忍耻[养小叔子]了。多尔衮作为满民族的英雄可以做个大汗,但却没受过任何封建伦理道德的长期教育,根本不可能做个诸葛亮式的忠臣。这样一个英武凶残的满族旗主、大汗执掌了帝国的最高权力,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无条件地替顺治料理天下、将来待顺治长大成人亲政时、把大权交还给顺治呢?首先在顺治入关后亲政前的几年中就暴露出他独断专行、不把庄妃母子放在眼里的恶行了,这其实是多尔衮死后顺治要穷治多尔衮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多尔衮的专横跋扈,才种下了顺治对他的仇恨的种子。但是当时多尔衮大权独揽,仇恨他能解决什么问题?对于庄妃母子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拢络才是最重要的。此时的多尔衮若对庄妃图谋霸占,庄妃敢抗拒吗?实际上庄妃不但不可能抗拒,甚至还求之不得、欲拒还迎呢!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利用多尔衮的荒淫无耻,才能控制他、利用他。当然多尔衮也不是看不透庄妃的用心,他正是利用了庄妃的这个弱点,才能迫使她就范的。他认为自己为庄妃母子打下了这么大的江山,占有庄妃的肉体是完全应该的,要不是他自己没有儿子,他早就把顺治赶下皇位,自己直接称帝,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储君了。因此庄妃不管有没有正式下嫁多尔衮,她用美色来笼络多尔衮却是必须的、正常的、合乎情理的。书中的秦可卿不可能隐寓庄妃,但庄妃也象秦可卿一样有苦难言却是应该想到的,多尔衮也象贾珍一样荒淫更是明摆的,[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这其中的事体情理也完全适用于庄妃,多尔衮也是作者没打算隐寓的顺治朝的皇族贾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