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首 页 疯谈红楼梦 在线评论 作品缘起 视频讲解 红楼梦电子书  
疯谈红楼梦
疯谈之一百十七
发布日期:2019-08-01 16:18:23

这里不是说此时的北静已经预感到自己的覆辙将至,而是说作者在这里预示皇十四子的覆辙将至。贾宝玉实际上只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并不是作者的自传,其中虽有曹荣父子俩的生活经历,但并不是某个人生活经历的简单复述。生活中的曹荣父子少年时在南京居住,不可能与当时的十四皇子作如同书中描述的相见,到了周汝昌刘心武说的乾隆初年,曹家虽已举家迁到北京,但已凋零,不可能象书中描述的那样如宝似玉地得到某郡王如此的赏识,而且在雍正年确定了密立储位的制度,老皇帝已经把立储之权利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包括弘历在内的雍正诸皇子只能乖乖地听命于老皇帝的摆布,此时根本不可能有如书中说的[忠义亲王老千岁坏了事][忠顺亲王好玩戏子、与北静郡王等不相契合、与曹家交恶][北静郡王等四郡王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些康熙末年的乱象出现。到了乾隆初年更是大位甫定、人心思治,更不可能有如刘心武说的较大规模地[弘皙谋反案]出现。因此,象[忠义亲王老千岁坏了事][忠顺亲王玩戏子][北静王路谒真宝玉][弘皙谋反带累曹家被抄家]这样的虚构情节只有在康熙末年[劫生世危]的争储争位两次风波间隙时才可能发生、才有杜撰的必要,在雍正十三年到乾隆三年这[运生世治]时是没有必要发生、也没有必要杜撰的。于是,雍正的某皇子是没必要与曹家连络的,至于前朝康熙诸子留下的儿孙们更是过了时没药力的人参,早就如糟朽烂木一般,根本没必要象刘心武臆测的那样谋反了,只能在[赵各庄里私设七司],过过唱戏般的皇帝瘾罢了,根本不值得用红楼梦这样的艺术巨作为此翻案。

说这些无非是要证明书中的北静王与贾宝玉相会之事是不可能在当时的现状中发生的,作者杜撰这些情节不是为自己作自传,而是为了把贾宝玉这艺术典型与北静王这艺术典型的某些内在联系暗示给读者,根本目的在隐寓皇十四子。而且这种隐寓还不是普通清史观点中流行的贬讽雍正赞叹皇十四子,它是实事求是地描写皇十四子的某些类似于书中贾宝玉的环境、脾性,暗示了皇十四子将来也可能象贾宝玉在贾府一样,只要贾母在世、他就如宝似玉,一旦贾母过世、他就会被众人当垫脚石抛弃;皇十四子在皇家也一样,只要康熙在世、他就如宝似玉,一旦康熙过世、他也会被新皇帝和朝臣们当垫脚石抛弃!所以书中仿北静王口气忠告道:[[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这是双关语啊!此时的北静王年仅弱冠,怎么说[昔小王曾蹈此辙]?这个[]指他的什么时候?弱冠指二十岁,照字面解释,北静王是说自己在十四五岁时也曾因祖母钟溺而荒失学业,但照咱红疯子解释,一个封了王位的皇子纵然荒失学业也不至于[已蹈覆辙],只有也象贾宝玉这样[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才能算[重蹈覆辙]。这样一深论就能看出其中奥妙了,贾宝玉年轻时因有贾母溺爱而被众人捧得如宝似玉,但这也就种下了众人对他的忌恨,他自己又因溺爱而荒失学业、一技无成,一旦贾母过世而又没替这宝玉安顿好宝玉的后事,众人立刻把这假宝玉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变成垫脚石永世不得翻身!同样推理到皇家的皇十四子,他年轻时有康熙的钟溺而被众人捧得如宝似玉,但这也种下了众人对他的忌恨,他自己还沉湎于这种如宝似玉的[美而又足、好事无魔]的梦幻中不醒,没学会应付[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大变故的本领,一旦康熙过世而又没有替这皇十四子安顿好接班的后事,以雍亲王为首的众人就会立刻把这假宝玉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变成垫脚石永世不得翻身!---这才能叫[昔小王曾蹈此辙]呢!

请大家看第九,北静王把圣上亲赐的鹡鸰香念珠一串转赠贾宝玉,这看似仅仅为了表示北静王对贾宝玉的怜爱,实际上还有另一层含意,即圣上用此念珠叫他们皇子互相间要如[鹡鸰]鸟那样兄弟友爱团结、互帮互助,而不要[兄弟阋于墙][鹡鸰]并不香,也没有哪种香叫[鹡鸰香],更没有哪种念珠叫[鹡鸰香念珠],这里是作者因题造物名,读者千万别当真了。但正因为此念珠不当真、此事不当真,才需要把此含意当真!这个含意就是圣上忧心于他们这些皇子兄弟不和,担心一旦自己死了,这些皇子们会[停尸不顾、束甲相争],因此才用[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这种方式、谆谆告诫自已的儿子们要象[鹡鸰鸟]那样珍视弟兄间的血肉情手足情,千万不要出现[吾恐季孙之忧在萧墙以内]的丑闹剧啊!这么深的含意就通过这么一个细小的虚构的情节含蓄地表示出来了,作者的艺术构思真巧啊!由此咱们还会象刘心式武那样把这北静王当雍正的儿子、宝亲王的同辈人吗?雍正皇帝早就确定了密立储君的制度,他也不象康熙皇帝那样[榴花开处照宫闱]、多子多烦恼,他的儿子们本来就不多,看到自已的老子那么残忍地对付自已的伯伯叔叔,哪里敢主动争储争位?再加上雍正制定了密立储位的制度,根本不准他们互相争斗,又何需向他们之间的某皇子亲赐鹡鸰香念珠呢?只有康熙皇帝为诸子争储而困扰,了只有他这个[清圣祖]圣上才需要教导他的皇子们要象鹡鸰鸟那样珍视兄弟间的友爱,只有皇十四子才需要用[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这样的虚构情节表达圣上对他的特别期望,也间接地表示他自已、更表达作者自己对雍正辜负康熙教导、残害众兄弟特别是皇十四子并祸及作者本人的愤慨和控诉。

这里还有前面没指出的第十点值得大家重视,北静王向贾政提了个意味深长的建议:"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者,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若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乍一看起来,这北静王又是个皇家贾政,喜欢与一帮如[詹光、单聘仁]这样的清客相公在家里高谈阔论、酌酒吟诗、作画下棋来消闲,其实这是暗示皇十四子在家中集聚[海上众名士],说明皇十四子身边招拢了很多文人雅士,而且还拉拢贾政的儿子贾宝玉进入他们的小圈子。这说明皇十四子在招降纳叛、结党营私啊!咱用这话加之于皇十四子头上似乎对他有些不敬,按照作者在书中评论北静王的语气看来,这皇十四子的化身北静王比之于忠顺亲王是截然相反的正与邪对立的两面,北静王在贾家人的印象中极好,与贾家的交往极多,感情极深,若[圣上崩殂而北静王继位],贾府定会[赖藩郡变君主的余祯],继续[赫赫扬扬][可以永保无虞]。而后来贾府之所以乐极悲生,'登高必跌重'应了那句'树猢狲散'的俗语,就是因为北静王这[]没压住忠顺亲王这[]才受连累而被抄家的。因此读者要非常重视北静王在全书结构中的作用。可是刘心武却始终把秦可卿和元春当扯动贾府盛衰的两翼,全然不顾书中对北静王的重视,他始终从周汝昌刻的[雍正末年至乾隆三年弘皙谋反案]记号处跳下红海去求剑,根本不肯研究曹家在康熙末到雍正初的争储争位风波中的家史,更不肯研究皇十四子在这场风暴中的悲剧结局,不肯研究作者对这结局连累曹家的深思,尤其不肯研究这场风波对大清末世、几千年封建末世的启迪作用。而这些才是红楼梦的重心所在,刘抓不住这个中心,找错了刻在红舟上的记号,当然求不到解开红学之谜的宝[]了。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评论:
 发表评论
昵称:  *
联系方式:  
评论: *
验证码:
                               
版权所有:红楼疯谭 红疯子疯谈红楼梦 石呆子呆解石头记 苏ICP备12041718号-2 技术支持:宏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