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就要扯到刘心武,他从周汝昌那里弄了些[红楼梦是写乾隆初年的曹家]等研究败果,就从[贾政即曹頫]这刻错了的记号处跳下红海求剑,都求了些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曹頫有这能耐帮贾雨村谋得[金陵应天府]实缺吗?后来更有这能耐帮[贾雨村补授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吗?当然刘心武要说这后来的补授大司马是王子腾的能耐,与贾政无关,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是有这个地位和能力的,但别忘了,书中的贾府地位始终在王府之上,贾政的儿子贾宝玉到哪儿都被人捧得象凤凰一样,他父亲的地位肯定非同一般。当然红楼梦作者为避开朝代年纪地舆邦国、为了替自己的祖先避嫌疑,把贾政的真实身份地位改低些也是可能的。其实织造这个官衔并不高,在品级上也只相当于工部员外郎,只是因为康熙的信任有直接递密折的特权,才能在实际上相当于[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的。
曹寅与康熙不只是君臣、主奴关系,而且两个人秉性相似、才情相仿、意趣相投、心心相通,早在二人的童年时光就结下了比宝玉茗烟二人、宝玉秦钟二人间更深厚的友情,尤其在除鳌拜的风波中,康熙是以身家相托,曹寅更是以性命相拼啊!这种生死之交再加上寅母孙氏的乳汁之情,使康熙特别信任器重曹寅,也使曹寅特别能理解康熙的心情,可以说这主仆二人简直象一根肠子里爬出来的亲兄弟!那么晚年的曹寅能不体谅出康熙不得不两废太子的为难心情吗?能不深知康熙晚年被众皇子象贾赦暗讽贾母偏心那样、暗讽他偏袒太子允仍时的复杂心情吗?能不揣摩出康熙晚年象贾母那样忧伤于诸子争储、箕裘颓堕、家事消亡的凄凉心境吗?他自己就长期受弟兄不和的困扰,他也知道母亲孙氏为他们弟兄相争伤脑筋,他更经历过体会过丧爱子珍儿之痛,他又有极渊博的学识、极通透的夙慧,肯定能悟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如今曹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乐极悲生,必应了那句'树猢狲散'的俗语,虚称一世诗书旧族!]肯定能悟出[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肯定能悟出一旦康熙过世,曹家必定[树倒猢狲散]。总之他对康熙两废太子的前因后果了如指掌,对雍正上台后的争位风波也早有预料,只是他突然病故,只好留下遗憾罢了。但是他这种夙慧必影响儿子,也就可能影响到将要成为儿媳的马氏。
说到这些大家肯定不相信,曹寅是在马氏与曹顒成婚前几年死的,他对皇家和曹家的悲观预见怎么能影响到未来的儿媳呢?这就要参考书中关于宝钗的经历和关于贾政的经历描述了。书中的宝钗早早地被其母其兄带到贾府,长期依附于贾族门下,她与贾宝玉朝夕相处好多年,只是贾宝玉心全在林黛身上,没注意宝钗的优秀之处罢了。二十二回中的贾政就有一大段关于[制灯迷贾政悲谶语]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到曹寅的悲观情结:[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后面还有[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这固然是对众姐妹的未来前景感伤,但起因却是由预示宝钗悲剧命运的灯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而起,可见他对宝钗的未来比较留心。奇怪的是这当中却没有黛玉的灯谜谶语,足见她在贾政的预测之内没有一席之地。再看七十八回中对贾政的描述:[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这些都说明贾政的生活原型极象是曹寅,而不可能是曹頫,宝钗的生活原型马氏可能也早就长期生活在曹家,完全有机会得到曹寅的熏陶,也完全能领会到曹寅感慨‘树倒猢狲散'的悲观情结。
由此请大家思考两个三代传承,一个是从曹寅、曹顒到曹雪芹,一个是孙氏、李氏到马氏,对应于书中就是一个从贾政、贾珠和贾宝玉到贾兰,一个从贾母、王夫人到李纨宝钗。贾政[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曹寅也是[天性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朝中为官,少不得规以正路],贾宝玉更是[天性放诞之人],或许当初的曹顒也是[天性放诞之人],从曹寅到曹顒再到曹雪芹,这是有极深邃的秉性基因遗传和文化基因遗传的,是创作红楼梦的极重要因素,请大家千万别忽略这一点。由于曹寅父子相继早死,曹雪芹却还没出生,这一传承几乎中断,而作为宝钗生活原型的马氏,在这三代人当中是起极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人物,怎么会体会不出这三代人的心声呢?正是由于马氏把曹寅父子的睿智传承给曹雪芹,也把自己的睿智传承给曹雪芹,这才孕育出红楼梦的,宝钗暨马氏对红楼梦的贡献应与红楼梦一书永存!
曹寅的才情极高,他的诗集《楝亭集》流传至今,他也曾奉康熙旨意主持刊刻[全唐诗],要不是他作为康熙的包衣奴才为人低调谨慎,而是象纳兰性德、明珠那样大肆张扬的话,其文学地位应不在他们之下。因此索隐派只注意纳兰性德和明珠家事,不注意曹寅的才情对红楼梦的影响是不对的。曹顒继承了曹寅的文学天赋,接受了曹寅的言传身教,这在红楼梦中是有描写的,比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中贾政训宝玉情节,就是曹寅教导曹顒的真实再现,再比如贾政召宝玉作[鬼话词]一大段也是曹寅父子交流诗才的改编情节,就连康熙都对曹顒赞许有加,说[曹顒自幼朕眼看其长成,此子甚可惜!朕在差使内务府包衣之子内,无一人及得他,查其可以办事,亦能执笔编撰,是有文武才的人。]假如曹顒不早夭,其成就应不在曹寅之下,这些都可以从书中的贾宝玉身上看到曹顒的才华影子。再谈到这父子俩遗传下来的遗腹子曹雪芹,若没有极好的遗传基因,能创作出红楼梦吗?当然有人把书中的贾宝玉比附于曹雪芹,咱认为贾宝玉身上虽有曹雪芹的一些影子,但不可能完全照搬,一则咱前面分析过了,曹雪芹虽然是十三岁遭抄家,但其实康熙在六年前就死了,李煦也在五年前倒了,李氏马氏也从这时开始就饱受曹頫背后的大房偏房势力排挤欺负了,虽然能保证曹雪芹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的物质生活,但哪里还有能力保证曹雪芹在曹家象凤凰似的如宝似玉的地位呢?可见七八岁以后抄家以前的曹雪芹是不容易有十三四岁贾宝玉那样的生活体验的,更别谈宝玉与黛玉那种长期粘粘糊糊的爱情经历了,十岁上的曹雪芹上没有孙氏李氏这两层祖母的溺爱,中却有马氏严格的教导,下更没有里外周围人等的纵容呵护,他已经进入[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的末世了,更哪有时机等到[黛死钗嫁]的乐事降临呢?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应该了解红学与曹学、清学的对应关系了。可刘心武却从周汝昌的[曹頫即贾政]说跳下红海求剑,求出了秦可卿是废太子女儿的惊人结论,这一荒唐结论是经不起咱以上分析的推敲的。刘心武的宁府收养废太子女儿一事据他说是在二废太子时,查允仍二次被废是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其时曹寅刚死不久,曹顒继任江宁织造,曹家正是对康熙感激涕零之时,怎肯悖逆康熙、收留罪王女儿?曹家孙氏、曹寅与康熙的关系亲如母子兄弟,决不可能瞒住康熙去巴结废太子,曹家有康熙这大树撑着足够了,无需再找另外的靠山,而且允仍二次被废后就永无出头之时了,任何一个稍有常识的官僚都能看清这一点,怎么可能得罪对自己特别恩宠的康熙、去巴结一个二次被废的太子呢?这不是放着眼前的康熙这金光大道不走,却去二次被废的太子那儿自寻死路吗?刘心武这种索隐成果只能说明了曹家忘恩负义、吃里爬外、背主求荣,却根本不能说明乾隆皇帝无情无义、反复无常、冤枉曹家。曹家几十年的发迹史说明一个道理[没有康熙就没有曹家],可曹家为了赌废太子将来真当了皇上能保护曹家,竟收留一个有百害无一利的废太子女婴,既没被康熙杀头、又没被雍正充军,后来阴谋被元春告发后还更因祸得福、鲜花着锦般兴旺发达起来。直到乾隆三年,这乾隆皇帝才翻脸不认曹家,下令抄了曹家,这才免了曹家的满门抄斩之罪的。因此曹家应深刻反省自己的滔天大罪,真诚感谢康熙雍正乾隆的宽容仁厚才对。照刘心武看来,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颂扬乾隆皇帝的圣明、揭露曹雪芹家政治投机必然失败的教训,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