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有个是坚持等级森严的封建传承体制、还是坚持竞争体制的问题,坚持封建传承制,允仍就只能等待康熙的老死,还不能有任何异议;坚持竞争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理念,太子就可以主动向老皇帝挑战,诸皇子也就与允仍具备同等候选储君的资格,大家都[坚持实践是检验储君的唯一标准!][不管正宗邪门,逮住真宝玉就是好皇帝!]
封建传承制是老皇帝说了算,不容太子主动去争,更把其它皇子的争储视为大逆不道;可自由竞争制是[胜者王侯败者贼],大家都有资格参与竞争,无所谓[正邪],完全依竞争的最终结局而定。这两种接班体制各有利弊,封建传承制利于稳定,不会产生自杀自灭的灾祸,但结果是不利于优胜劣汰,造成一代不如一代;自由竞争制利于选择强者,避免了一代不如一代,但不利于平稳交接过渡,易造成动荡和灾难。按照汉族儒家伦理道德来讲,就应该坚持封建传承制、反对自由竞争制,一切服从天意按排,也就是服从老皇帝的指派,如老皇帝来不及交待后事,就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顺序向下排,这就叫[听天由命]。于是造成了一代不如一代,秦二世、阿斗等劣胜优汰的残次品也当上了真龙天子,直接导致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出五世]、[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等封建王朝的特有末世现象。可是按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胜者王侯败者贼寇]的自由竞争制,人人都可以争天下!太子可以与康熙争、诸皇子也可以与太子争,这在孔圣人看来必致天下大乱,是决不容许的,可是这符合整个皇族全体成员的总体利益长远利益,能产生出真正强势的接班人。按照[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理念,这才是保持皇朝长盛不衰的好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围绕储位的共颛之争、正邪之争、虎兕之斗,其实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淘汰了允仍这劣子,产生了雍正这正君,奠定了雍乾盛世,二十年的大乱造就了六七十年的大治,真是[实践是检验正邪的唯一标准]啊!
站在康熙的立场上看,就应该坚持封建传承制、反对自由竞争制,一切服从老皇帝的指派;但站在允仍的立场上看,应该实行[新陈代谢、新胜老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皇换老皇!];若站在皇长子皇八子等诸皇子的立场上看,更应该实行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都是爱新觉罗的子孙,都有资格参与储君的竞争,[胜者王侯败者贼寇],谁胜了谁壅正、谁败了谁贼寇!这三种立场源于三方不同的利益,出自三个不同的角度,必定[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在传统文人看来,当然是康熙代表正统,允仍和诸皇子代表邪恶了,若允仍和诸皇子都知书达理、维护统制秩序、维护清皇朝的稳定,服从老康熙的按排、遵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承制度,就不会发生两立两废的争储风波,更不会发生后来雍正初年的争位丑剧。可惜这只是文人的一厢情愿,允仍和众皇子是不会同意这样做的,康熙也深知儿子们不可能这样做的,他一死必定要发生[将朕身置乾清宫内,尔等执刃争夺等事!]因为这些人从来就不信孔孟之道,只相信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只按照猴山争猴王的规则行事,他们都象乾隆那样根本就[讨厌汉人的这些臭毛病!]他们深知这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不是文人的纸上谈兵,要杀头抄家的!争到了宝玉就去杀对手的头抄对手的家,丢了宝玉就被对手杀头抄家,性命悠关、迂夫不得的。孔孟之道、封建传承制度是用来对付对手的,岂能让它束缚住自己?这就是他们比文人聪明的地方。
回顾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争宝玉]史,有作为的开国明君大都是蔑视封建传承制、主动挑战传统旧势力、直接在正邪之争虎兕之斗中产生的胜利者,他们都是[实战检验出来的唯一猴王],完全是优胜劣汰自然生存法则的产物,因此才能一代胜似一代、开创新朝代。而无作为的亡国昏君大都是封建传承制这落后接班人制度的产物,他们都代表旧势力、维护旧秩序、不准竞争、纯由老皇帝指派出来的庸碌无能之徒、荒淫贪暴之辈,都是没经过正邪之争虎兕之斗锻炼的[豆芽菜],根本经不起[实战检验],完全是劣胜优汰的武大郎,肯定会一代不如一代、葬送旧朝代。这就证明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只适合治民,根本不适合治君,君主也从不沾染这些[汉人的臭毛病],盲从这些旧传承制,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君主,更不把这些虚伪的俗套当回事,他们骨子里只相信[胜者王侯败者贼寇],只相信[不管正道邪道,逮住玉玺就是好道!]他们都是中山狼,决不会听东郭先生的说教的。由此若辩证地看康熙朝的废太子风波,这其实是清皇族内部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不顾一切争宝玉]的必发事件,对自由竞争接班人、优胜劣汰不合格的废太子、最终选定雍正这成熟的接班人是有好处的,利于大清长治久安、一代胜似一代的。既然康熙、允仍、诸皇子这三方势力利益如此对立,既然他们没有封建文人信仰的伦理道德这些[汉人的臭毛病],既然他们只是些无毛的公猴子在争当猴王,那么分辨他们之间谁正谁邪就毫无意义,争辩他们三方谁是谁非更无必要,指责其中某方居心险恶手段残忍更是迂夫透顶!咱们决不应该象刘心武这些流言家那样从红楼梦中中考证清皇族的宫闱秘事,而应该从中悟出这是[祸起萧墙]、[兄弟阋于墙],悟出皇家的内忧比曹家更严重,接班人危机更深重。这些在曹家内那些如诸皇子这样的须眉浊物哪里悟得出,但曹寅早就看到了朝廷的危机,早就料定将来要[树倒猢狲散],马氏在家丧父、出嫁丧夫,屡经危机考验,当然能在曹家被抄前就[自色悟空]、看透皇家的接班人危机了。
说到这些大家可能不相信,马氏怎么可能从曹寅那儿悟空呢?这就要从当初曹寅的特殊身份特别地位特定经历特高素养特聪夙慧说起了。曹寅当年表面是内务府下属的江宁织造,实际上是康熙钦点的[金陵省体仁院总裁],他与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一起,在宁苏杭一带实际成了康熙意旨的代言人,不光如红学界考证的[替康熙笼络江南知识名流、反馈江南社会动态],更重要的是替康熙监督江南汉族官员。康熙自除鳌拜削三藩确立唯我独尊的一统天下后,更加紧部署家天下的统制结构,这就是把自已最信得过的家丁奴才派赴全国各地,代表自己直接监视这些让他不放心的封疆大吏,其中主是以曹寅为首的乳兄弟们。康熙特别依恋自己的乳母孙氏,因此对孙氏的儿子曹寅也特别器重,从小就把他招到身边当伴读,就象书中贾宝玉身边的茗烟,后来大些了,又提拔他当侍卫,更象书中贾宝玉身边的李贵。最重要的是曹寅肯定参与了康熙除鳌拜的直接行动,而且是其中最得力的骨干,这就使他成了康熙的心腹奴才。如今康熙不能仅仅依赖行政机制管理全国,他对地方行政大员还不放心,还怕[天高皇帝远]、自己管不着他们,于是又采取[家天下]的统制手段,另外建立一套[家天下]的统制机制来制约[国家行政机制],这就是把自已的亲信奴才派驻各地,让他们做[钦差各省体仁院总裁],直接向康熙报告封疆大吏的举措,于是地方官员都把这些康熙的亲信奴才当康熙本人的直接代表,把他们当当地的皇上。曹寅这康熙最得力的干将,就这样成了苏宁杭三地的实际皇上。
捐躯报君恩,未报身犹在。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这是红楼梦第四回的回前诗,从中可以看出康熙朝[家天下]的朝纲结构,也可以看出曹寅这康熙最得力的干将是苏宁杭三地的实际皇上。由于康熙对曹寅等三织造特别信任、特别倚重,把他当自己在江南的直接代言人,基本是言听计从,才出现书中的[护官符]这个怪现象。当地的地方官员不忙着[报君恩],却只知在眼前的三织造身上多留情面,这是因为康熙远在北京,并不了解南京等地的官吏实情,地方官若象贾雨村第一次做官那样只知捐躯报君恩、不知眼底物多情,那就不但君恩不可待,而且会弄得身不在!正如门子在向贾雨村解释护官符含义时说:[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可见贾府在当时当地的熏天权势,更可见曹寅当时在宁苏杭一带的熏天权势,他实际上掌控着当地地方官的升迁降黜大权,地方官都是把他当皇上的化身啊!曹寅化解到红楼梦中的艺术形象,就是书中的贾政,别看他的官衔只是个员外郎,但能量却非常大,[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这哪里象个工部员外郎,分明是个[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