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总是把黛玉当全书第一女主角,把黛玉的爱情悲剧当全书最主要的悲剧,殊不知石头记的第一女主角实际上是宝钗,宝钗的悲剧才是全书最主要的悲剧。黛玉的悲剧虽然很悲惨,但毕竟不是最完美的悲剧,黛玉有她自己的性格缺憾、身体缺陷、思想缺点,她的悲剧中主观因素客观原因起了不少作用,其典型意义并不特别突出,所包含的事体情理并不太深刻,除了表达追求爱情自由、反抗封建礼教这些普通文人女人的美好理想,没有多深的现实意义社会意义。历来的红学评论只能围绕这些做文章,就说明黛玉悲剧的局限性,说明这一悲剧没有多大的普遍意义,也就没有特别的典型意义。人们常说,喜剧就是把最丑陋的展现给人看,悲剧就是把最完美的毁灭给人看,从这一点看来,黛玉还不及宝钗完美,黛玉悲剧还不及宝钗悲剧典型,只有把宝钗悲剧展现给人看,才最能[取其事体情理],才最有说服力。
就以黛玉的追求爱情自由反抗封建礼教来说,续书中对这一点就大张挞伐,认为金玉良缘更合理,木石前盟要不得,这就大大降低了黛玉悲剧的典型意义,使人们对黛玉悲剧有咎由自取的感觉,于是人们一怪黛玉心胸狭隘、二怪黛玉身体多病、三怪黛玉过于多情,反而成了宣传封建礼教的反面典型了,不是社会和家庭要毁灭她,而是她自己要毁灭自己,这还成其为典型悲剧吗?可见历来的红学评论并没有弄清程高续书的本意,还把这种悲剧结局当成功的典范,人家是维护礼教,倒说成反抗礼教,这真是人嘴两块皮,全凭谁会翻!如前所说,黛玉悲剧并不能真正说明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从某种角度看,倒是说明了不逾矩的重要,宝玉黛玉逾矩了,结果遭受悲剧,所以封建礼教是不应该反对的,而应该自觉服从,这就是程高续书如此按排宝黛悲剧结局的动机所在。
扯远了,再回头说宝钗悲剧。前八十回没写到宝钗悲剧,在程高续书的后四十回中,宝钗的悲剧纯粹是宝玉造成的,是宝玉为了实践木石前盟而对金玉良缘的报复。后四十回把宝玉描写成梁山伯式的痴心男子,为了悼念祝英台式的痴心的林黛玉而践行自己的海誓山盟,结果抛下了无辜的薛宝钗出家当和尚。在这里宝钗成了木石前盟的牺牲品,成了宝玉反抗封建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嫁衣裳。那这宝钗悲剧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宝玉的无情无义?说明了宝钗的多情?说明了反抗封建礼教的人都是傻瓜?说明了封建礼教合情合理?程高不好明说,于是戏不够、鬼神凑,说宝玉黛玉是神仙下凡历劫,如今泪已还完、孽债偿清,二人又复归仙境去了,宝钗是被两个神仙耍了!这一点也被刘心武学到了,他的宝黛钗三角恋爱悲剧无法收尾了,于是也只好大谈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的仙界情缘、还泪因缘,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杜撰的仙界假话被他当成真话,宝黛钗三人同沦为家庭悲剧现实悲剧的真事反成了被忽略的假事;现实中没有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这虚构情节他坚持说有,真正有的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同成为贾族败落的殉葬品这实事,反而被刘心武略过不提了。刘心武对宝黛钗悲剧的实质到底领会了多少?还不一目了然吗?
由于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只有贾府未抄家前的假事,只写了[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这前半部分,后面的[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部分还没来得及问世,于是人们不了解全书的结局,而宝钗的悲剧完全集中在八十回后,当然人们也就不了解宝钗悲剧的原委了。其实了解宝钗的悲剧结局并不难,咱在前面早就说过,甄士隐是贾宝玉婚后的影子,其[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就是开头对宝钗婚后评价的潜台词。照事体情理来看,只要贾府不遭受与甄士隐家类似的[葫芦庙大祸],贾宝玉和宝钗婚后就可以象甄士隐夫妇一样,过着[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的恬静舒适生活,断不至于象续书中描写的那样要死要活的闹着出家当和尚。如书中在宝玉与芳官谈心时交待的[“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这就是为宝玉的婚后生活作注脚啊!
书中的贾宝玉虽然有种种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偏僻性乖张],但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并不曾有任何失礼之处,诚如贾母说的:“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作者写这些都是告诉读者,贾宝玉只是[不肖],并不是[不孝],他只是不拘小节而已,在忠臣孝子这大节上是不会出格的,并不是象如今的红学评论所说的是[封建统Zhi制度的叛逆]。他尤其在孝敬贾母王夫人这方面最是真诚,八十回后随着贾母逝世、黛玉病夭,王夫人敦促贾宝玉实践金玉良缘已经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必然举措了,宝玉既孝顺母亲,又尊重薛宝钗,有什么理由违拗王夫人呢?他虽[悼玉],但这并不妨碍[怀金],那种认为[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绝对对立、钗黛互不相容的观点只是现代文人的爱情观,二百几十年前的宝玉是无法认同的,一则黛玉已死,无需宝玉陪着殉情,二则王夫人力主,宝玉不能有违于慈母、有亏于孝道,三则宝钗并无过错和责任,不应叫她受累,最主要的是贾宝玉不能不接受无情的现实啊,他还要继续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的富贵公子生活,他不可能为了一个死去的黛玉而与贾族决裂做和尚去!
由此可见贾宝玉不可能如续书中描写的那样因为[悼玉]而不[怀金],宝钗若遭受悲剧决不可能是宝玉促成的,宝玉的多情决不仅仅是为悼玉而多情,他是为所有的裙钗悲剧而多情,这其中除了黛玉,第一个就是宝钗,当此黛玉已亡之时,他只有将多情移向宝钗,虽然开始会[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但后来逐步了解到黛玉的死根本与宝钗无关,当然会渐渐与宝钗建立起正常的夫妻关系了。刘心武老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超然于意识形态之上、连薛蟠这大呆瓜都知道林黛玉漂亮,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后为什么不能有正常的夫妻感情呢?可见刘所说的宝玉婚后肯定会冷落宝钗不符合情理也不符合现实。在贾宝玉的生活原型曹顒的经历中,他直到二十七岁临病死时才使马氏怀上了遗腹子,按当时常理讲,若无特殊情况,曹顒结婚应不迟于二十岁前,只有当他的婚姻大事出现类似于黛钗相持不决的波折时,才可能拖到黛死之后的二十几岁结婚,也才可能与马氏有一段磨合期,直到二十七岁才有孕在身,这就间接说明即使宝玉因[悼玉]而[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但最终还会与宝钗建立正常的夫妻关系的。所以芳官唱的[闲踏天门扫落花]戏文中有一句唱词是[洞宾啊!这一去你须要早回话,若迟啦,错叫人留恨碧桃花!]这唱出了宝钗的哀怨心声啊!宝玉的弃钗而去,在原型中是因病魔肆虐,在书中是因朝廷的共颛之争导致的抄家大祸,与黛玉的病夭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是由于现实的残酷无情造成了宝玉的悲剧,也就造成了宝钗的悲剧。可是由于作者在开头杜撰的石头幻形入世神话、还泪神话和下凡历劫神话,人们都把这神话当真话了,于是出现了[错叫人留恨碧桃花]的误会,出现了人们把宝钗悲剧归咎于宝玉践行木石前盟的误会,这就大大降低了宝钗悲剧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是人们对宝钗这伟裙钗也是对曹雪芹最大的误会啊!
疯谈之六十二 宝钗悲剧与宝玉的悲剧是紧密相关的,这是[三从四德]的[出嫁从夫]决定的。宝钗一旦与宝玉成婚,她的命运就与宝玉的命运紧密相联,只要宝玉仍然过着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的生活,宝钗也就会[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尽管宝玉感叹‘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但两个人的家庭生活仍会与绝大多数家庭生活一样正常进行,以宝钗的治家才识,即使王夫人不在了,宝玉又不懂庶务,她也能够应对大房偏房的双边夹击。可是若遭到[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特大外患打击呢?若遭到象甄士隐家那样的[葫芦庙大祸]呢?若遭到共颛互争这天塌地陷的灾难呢?若假宝玉瞬息间由宝玉坠落为顽石呢?也就是说这金锁已经被残酷无情的现实砸破了,真正的宝玉已经挣脱金锁的锁定,她宝钗怀抱的只是一块顽石了,这时宝钗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啊! 宝钗能[芳龄永继]的前提是与真宝玉[不离不弃],而不是与假宝玉真顽石[不离不弃],咱早就说了,贾宝玉有二重性,正面是宝玉,反面是顽石,在天上是宝玉,入地狱是顽石,有贾母元春撑腰是宝玉,没贾母元春撑腰是顽石,受大观园这玉丝笼子庇护是宝玉,一旦这玉丝笼子被打破,它就成了顽石。宝钗嫁给贾宝玉,[金玉良缘]虽然实现了,孰不料大祸突降,贾宝玉瞬息间失去了权势,变成了顽石,那她岂不是也要[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吗?她抱着这块没了灵气的堕入地狱的顽石,岂不是要一同堕入地狱吗?她无论事实上是否被贾宝玉抛弃,可意味着权势的真宝玉先就与她[又离又弃]了,她还能[芳龄永继]吗? 这样看来,宝钗的悲剧根本不是贾宝玉造成的,而是真宝玉造成的,因为贾宝玉这个人与宝钗同样遭灾而使宝钗受累,他若不失去真宝玉,会带累宝钗也堕入地狱吗?对于宝钗来讲,贾宝玉是否[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并不重要,她能否与贾宝玉[齐眉举案]也不重要,甚至贾宝玉在[怀金]的同时仍在[悼玉]也是她可以接受的,退一万步讲,即使贾宝玉为了悼玉真的出家当和尚,只要贾府不倒,她也只好怀着贾宝玉留下的骨血守寡终身,期盼着将来真的如续书中描写的那样[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这是妇女的[三从]社会地位决定的,她在家无父可从,出嫁又无夫可从,好不容易贾宝玉留下一遗腹子,那只有[夫死从子]了。可见只要真宝玉没抛弃贾府,即使贾宝玉真的为木石前盟抛弃了宝钗,那对宝钗也不能算最根本的打击,她至多也不过象书中的李纨和曹家的马氏一样,守着遗腹子贾兰和幼年的曹雪芹过着缟木死灰般的孀居生活而已,这样的悲剧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充其量做了宝玉黛玉爱情悲剧的陪衬,成为[从一而终]的[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提倡写才子佳人言情小说的多情文人们可以用她来批判封建礼教,提倡写歌颂[从一而终][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理治小说的程高续书作者也可以用她来维护封建礼教。照这样看来,这种版本的宝钗悲剧根本不能算悲剧,倒成了花木兰穆桂英式的壮剧烈剧了,倒真可以编入程高续书中贾宝玉向贾兰解读的[烈女传][节妇传]了,若贾政在世倒可以象林四娘那样报请朝廷加以表彰备请恩赏了! 书中所依据的原型即现实中的曹家确实有这种例子,曹玺的遗孀孙氏为曹玺守寡,曹寅的遗孀李氏为曹寅守寡,曹顒的遗孀马氏也为曹顒守寡,这三代寡妇并没有因夫死而[无从],她们都是按[夫死从子]的礼教靠儿子继续生存的。这些在封建上层社会中是常见的,不能算悲剧,只能算节妇。只要曹家依傍的康熙皇帝没死,孙氏没了曹玺照样尊贵无比,李氏没了曹寅也照样撑住了曹家门面,马氏没了曹顒更是照样过了十几年的富孀生活,因为她们虽没了丈夫这假宝玉,却仍有[皇恩浩荡]这真宝玉,仍有各自的儿子这贾宝玉,仍可[子荣母贵]啊!特别是曹顒遗孀马氏,虽与曹顒成了[镜里恩情],但仍可指望遗腹子长大后做官的荣耀这[梦里功名],怎么能算真正的悲剧呢?说透了,只要皇宠不衰,曹家就不会倒,马氏就有[子荣母贵]的指望,就不能算悲剧。同样对于宝钗来讲,只要元春在皇上那儿仍受宠,贾府就不会倒,宝钗即使没了贾宝玉也会照样在贾府生存下去,她也只好指望贾宝玉的遗腹子将来做大官了。可见按续书的模式宝钗不能算悲剧,宝钗即使被贾宝玉[又离又弃],只要与真宝玉[不离不弃],就仍然能[芳龄永继]。但若被真宝玉抛弃了呢?那即使不被贾宝玉抛弃也照样是悲剧,因为贾宝玉也失去了真宝玉而变成假宝玉真顽石,宝钗锁定了一块假宝玉真顽石,又何谈[金玉良缘]呢?更何况只要失去了真宝玉,即使遗腹子长大成人也不可能做大官,甚至会早夭,倘若如此宝议钗又怎能不沦为彻底的悲剧呢?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宝钗悲剧的完整意思了,这个悲剧只有在[三从]全都落空的情况下才构成最彻底最动人最典型的悲剧。她未成年先丧父,[在家从父]谈不上了,没了父亲这靠山,小小年纪就知帮母亲料理家事维持家业,这是悲剧的开始;成年后又丧夫,她虽与贾宝玉结成[金玉良缘],可以[夫荣妻贵]了,但随即成了[镜里恩情]---贾宝玉弃她而去!不管贾宝玉是出家当和尚还是象曹顒那样病死,这只是丧夫的形式不同,但内容却都一样,这是悲剧的中篇;中年后又丧子,她虽象李纨那样吃尽千辛万苦抚养贾宝玉的遗腹子长大成人,本指望能[带珠冠,披凤袄]地[子荣母贵],却不料儿子刚刚[威赫赫爵禄高登]就[昏惨惨黄泉路近],这才是[枉与他人作笑谈]!可如今的续书都说是儿子刚做了高官,母亲来不及享福就死了,这还叫悲剧吗?这是烈剧壮剧,宝钗成了烈女节妇,这不是控诉封建礼教,而是歌颂封建礼教了。只有儿子死了,剩下寡母哭坟,打破[子荣母贵]的美梦,落了个[夫死从子,子死无从],才真是最完全最彻底的悲剧,才真正称得上[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而现实中的曹雪芹却不完全具备贾宝玉现实原型的一些要素,曹雪芹的爱妻更缺少宝钗现实原型的一些要素,特别要提醒读者的是,当其曹顒在世时,孙氏也象贾母一样在世,李氏更是象王夫人一样疼爱曹顒,曹家也象贾府一样兴旺,曹顒完全象贾宝玉一样生活,他也有机会象贾宝玉那样处于类似宝钗黛玉这样的女孩子之间,也有青春年华可以等黛死而后钗嫁。可曹雪芹在曹家被抄时才十四岁,只是一个大一点儿的贾兰而已,连结婚的年令都不够就堕入困顿了,又哪有机会等黛死钗嫁呢? 自胡适开创新红学以来,一直用[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说]来解释红楼梦谜团和贾宝玉谜型,可是他们虽开创了曹学、脂学、清学等若干红学分枝,却没有能把这三学与红学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解释雍正七年初曹顒的遗腹子只有十三四岁这个难题。若这个人就是曹雪芹,那他就没有足够多的类似于贾宝玉的经历,特别是不容易有类似于宝黛钗的三人情爱经历,他还没完全成年啊!再加上当时的曹家孙氏已死、曹寅已死、曹顒已死,估计连寅妻李氏都死了,曹雪芹已不可能有书中三代寡妇宠一个宝玉的盛世,不可能享受到类似于黛死钗嫁的特殊经历。于是有周汝昌提出了[曹雪芹是曹頫儿子]的曹学,提出了[曹家没在雍正七年初的抄家中彻底败落、而在乾隆初又兴旺起来]的曹学,提出了[曹頫是贾政、李氏是贾母、王夫人是曹頫妻子]的曹学,提出了[曹家是因弘皙逆案受牵连而二次被抄彻底败落]的曹学。这就是刘心武能够创立[秦学][元学][黛学][妙学][钗学]的学术根据,他还会据此再创立[湘学][贾宝玉学]等分支,还会据此大胆发挥成红楼梦新续书,可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危害。现在是纠正[贾政是曹頫、贾宝玉是曹頫儿子、曹家没在雍正七年初抄家中败落、而在乾隆初又兴旺、在弘皙逆案中受牵连而彻底败落]这被误导的曹学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