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两篇论文本来是用来向地方传媒推荐红楼梦的,可惜不识货,今用来证明宝钗停机德的家庭传统渊源和地方文化渊源。这些似乎与刘心武的讲宝钗关系不大,可咱认为这完全可以证明刘的[贬钗扬黛][贬金赞玉]是不符合曹雪芹本意的。薛宝钗对于传统道德传统礼教传统文化不是象贾宝玉那样不分清红皂白地一味排斥反对,但她也决不是象朱熹那样的封建卫道士,她的行止见识不应被认为是孔夫子的[克己复礼],而应被评价为[克己服理]!她说[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一番话有一点封建卫道士的酸腐味吗?这说明宝钗还不是一般的明智理智,而是极高深的睿智!
传统礼教对于女性集中体现为[三从四德],文人们把这批判为封建礼教,认为这是束缚女性婚姻自由的封建枷锁,妇女的苦难全怪这[三从四德],诸裙钗的悲剧就因为她们遵从[三从四德],贾宝玉林黛玉之所以值得赞美也因为她们反对[三从四德],薛宝钗之所以应该贬抑也因为她主动维护[三从四德],这样看来,《石头记》作为使闺阁昭传的《金陵十二钗》,必定会对[三从四德]作过认真分析,那下面咱们就深论《金陵十二钗》中如何看待[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容妇言妇工],这在历来的文化遗产中都把它归类于封建礼教,都认为它是阻碍妇女解放的桎梏,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起是破坏妇女婚姻自由的罪魁祸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成为文化艺术界长期传颂的主旋律,就因为它们反对三从四德、争取婚姻自由。历来的红学界之所以把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作为红楼梦的主旋律,也是把这看成是反对三从四德、争取婚姻自由的杰作。照这样看来,薛宝钗当然成了维护[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破坏宝玉黛玉爱情的小人了,那么红楼梦也就成了与[梁祝][西厢记][会真记]一样的言情小说了,这就是二百五十年来红学的窝臼。按照这个窝臼,程高续成了后四十回,越剧[红楼梦]的宝黛悲剧模式成了经典,百二十回本被红学界奉为成功之作,刘心武的明褒暗贬薛宝钗成了大家一致的趋向,好象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就是第一女主人公,薛宝钗就是一[其间拨乱之小丑然],曹君十年辛苦也寻常、不过创作了又一部类于[梁祝][西厢记][会真记]的才子佳人小说而已。真所谓[红楼奇冤,宝钗一叶!]咱红疯子为薛宝钗叫屈,为曹雪芹叫屈啊!
咱并不是说指责薛宝钗维护三从四德是冤枉,而是说指责薛宝钗忠心维护封建礼教是冤枉,宝钗主动服从三从四德不假,她劝黛玉遵守闺范也不假,但这不能算是她忠心维护封建礼教。
首先,三从四德不能简单地归于封建礼教,妇女反对父母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不能简单地盲目地反对三从四德。为什么会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父死从子]?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封建礼教的规定,这是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社会地位造成的,她们在家只能依附于父亲,出嫁只能依附于丈夫,丈夫死后只能依附于儿子,所以才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既然无法独立,不服从行吗?特别是女孩子的[在家从父],因为过去女孩子出嫁早,十六岁以前还没有自已决定婚姻大事的行为能力,不得不依赖于父母的决断,而且正常的父母都会为女儿的终身大事认真负责,择一可靠的合适的男子为女儿终生依靠,象那种不顾女儿终生幸福的父母终究是极个别。请大家想想,让一个十四五六岁的少女突然闯入残酷的社会中自行择夫,那对这些少女的终身是极端不负责任,无异于把一只小羊送进虎狼横行的大草原叫她自已找公羊。由此可见[在家从父]是人类家庭几万年来的传统,不是封建社会才有的,不能简单地把它当封建礼教来反对,更不能借口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就撮弄少女盲目反抗父母的教育、自行轻率地许与男人,这样反而害了这些少女。这种事直到今天仍偶有发生,因为年轻女子往往涉世不深,不能控制自已的生理冲动,不知婚姻不是单纯的生理行为,而是社会行为、家庭行为、创造新生命的行为,怎么能没有父母的撑腰和咨询呢?综上咱认为[在家从父]不能简单地当封建礼教反对,宝钗的劝导黛玉是有道理的,是为了她好,不能算是维护封建礼教。
妇女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她们在未成年时、在娘家未出阁时主要靠父母的支撑与帮助来对付社会的挑战,主要靠父母帮她们选择配偶才不至于上当受骗,她们在选择配偶时除了自身容貌德行这些资本,主要资本也是父亲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这就是[在家靠父]这社会约定俗成的物质基础。这种状况不但可以决定青少年女子未婚前的社会地位、择偶地位,而且影响到妇女出嫁后在夫家的家庭地位,甚至影响到妇女的终生。扬州美女有个叫[姑娘不断娘家路]的约定俗成,就是因为她们看出父母是她们的依靠,娘家是她们在婆家的有力靠山,她们与父母与娘家是终生互相依靠的利益关系。这些社会常识家庭常识妇女常识是每个懂事的女孩子必知的,咱们的文人在把[在家从父]当封建礼教批判时,有没有了解这些女孩子都知道的社会常识呢?
再看书中的诸裙钗悲剧,其中的钗黛湘妙悲剧就是因为她们没有父母这依靠啊!薛宝钗丧父,而林黛玉史湘云妙玉则都是父母双亡,她们不能[在家靠父]了,是[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在这[荆榛遍地,狼虎同群]的社会上,少年时的她们早早地失去了最可靠的亲人,失去了最重要的靠山,不能[在家靠父]是她们悲剧的首要根源,要求她们把[在家从父]当封建礼教来反对,岂不是荒唐至极吗?
由此可见,[在家从父]是未出阁的少女们无奈的选择,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生活能力,只能依靠父母的支撑,只能把终身大事的决定权交给父母,这是她们的从属地位决定的,与封建礼教并不是因果关系,封建礼教只是把这种社会约定俗成制度化而已。而且从这些少女们未成熟的生活资质来考虑,[在家从父]对她们是利多弊少,否则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的历代少女为什么默认这种约束,也无法解释钗黛湘妙为什么一旦父母双亡就必遭悲剧下场,无法解释为什么黛玉自叹比双文还要薄命---没了父母就没了桎梏,她们可以不受[在家从父]的约束了,可以自已决定自己的命运了,可以争取个人婚姻自由了,她们的命运得到解放了,怎么还叹薄命呢?这些在现代女性是不容易体会到的,因为现代女性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独立的生活能力,有自我判别能力,她们与男性不是从属的而是平等的关系,又何必要父母越俎代苞呢?而且现代女性的择偶年令比古代女性大十岁,怎么能用现代眼光看过去的女性呢?反对父母包办、争取婚姻自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只是空洞的不现实的口号而已,对年轻女性弊大于利,只是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诱人话题,决不是红楼梦的主题。梁祝、莺莺等已遭悲剧,难道曹雪芹笔下有见识有才德的十二钗还会轻易蹈此复辙吗?书中的钗黛湘妙正因为她们无法[在家从父]才遭悲剧结局的,若有父母撑腰,她们断不会如此悲惨。
故此咱认为[在家从父]不但不应简单地当封建礼教反对,而且应当象扬州姑娘那样当传统文化继承改进,红楼梦也决没有把[在家从父]当封建礼教反对、把宝钗当盲从封建礼教的小丑来贬斥、把宝玉黛玉当打破封建礼教的伟人来称颂,它根本不同于历来才子佳人言情小说,只是对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如实照录,不存在贬钗扬黛的倾向。宝钗和黛玉都是失去父亲的薄命美女,她俩是惺惺惜惺惺,是一根藤上的两只苦瓜,决不是互为情敌,宝钗更不是破坏宝黛爱情的小丑。在这一点上刘心武完全是以西厢记之模式套红楼梦之悲剧,他连第一回中的[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都没有看懂,连[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这一段话都没听懂,就来评宝钗、就来评红楼梦,也太现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