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疯子见这石呆子解得十分在行,渐渐也相信他是真石兄了,遂把自己十几年前创作的[鬼话之中蕴深意]一文给他看,请他评析。
红疯子:十八年前,咱红疯子以红楼中第七十八回《姽婳词》为切入点,开始了研红评红之历程,历时五年,始成这一篇[疯谈鬼话词]。这一闷竟闷了十三年!今天借论坛重见天日,一者为下面的[疯谈刘心武]提供理论根据,二者请大家评判咱红疯子是不是真有资格研红评红。
鬼话之中蕴深意------疯谈第七十八回《姽婳词》
红楼梦一书中第七十八回《姽婳词》一大段,在红学评论中历来是众说纷纭,早在最初的抄本流行至刻本刊印过程中,它就被多次多处改动,咸丰年有个杨恩寿还据此编了出辱骂农民起义的[姽婳封]戏,于是有极左的人据此将这一段斥之为红楼的[败笔],以致相当推崇此书的人也说这是当时不可避免的,[虽则是糟],或说这是[闲文赘笔],又有一些人根据青州曾发动反清起义,明衡王或与之有牵连,于是说这是曹雪芹反清思想的流露等等。独周汝昌很早就认为:[红楼梦无闲文赘笔!八十回将尽,情事纷繁之间,忽以此闲题占去一回书之大半,用意安在?费人思索。]他还对原诗被改动之处进行了考证,笔者在此启发下,认真探讨了《姽婳词》及相关情节背景史料,发现它也是[说来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这个味不在追挽鬼话中的林四娘,而在对追挽以晴雯为首的诸裙钗悲剧的启迪作用!更在其[非同小可的深论]对[金陵十二钗]其中味的暗示作用!深入分析理解《姽婳词》对理解红楼全书关系极大!因为它是全书的[点晴之笔]!
一,原诗分析。
《姽婳词》原文:衡王好武兼好色,遂叫美女习骑射;浓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战罢夜阑心力怯,粉渍脂痕污鲛鮹!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腥风吹折垄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青山寂寂水嘶嘶,正是恒王战死时;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不期忠义明闺阁,奋起恒王得意人!恒王得意数谁行?就死将军林四娘;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浓桃临战场;胜负自然难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星弛时报入京师,谁家儿女不伤悲?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彷徨!
从原诗来看,《姽婳词》不是象原序及贾环贾兰诗那样仅仅就林四娘殉身称奇道绝,而是打破原序框框,另立新意,再从不可深论的地方深论下去,终于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
这首长诗开始叙女子习武时即不用原序俗套,直指这是恒王好色又好逞武威的畸形产物,再用[娇难举][心力怯]描述美女练武中的痛苦辛劳,又直接用[粉渍脂痕污鲛鮹]一句明写美女们不堪折磨,深夜暗自哭泣![古有{鲛鮹之泪}的典故],这明显不是称奇道绝,而是借对美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来斥责恒王的荒唐淫暴了!跨过诗中叙恒王战死过程,在叙至打青州时诗中又点破原序掩饰之处道:[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林四娘等美女们已面临非死即辱沦为灰尘的绝境,这才迫不得已做了[就死将军]的,[胜负自然]更强调林四娘杀奔敌营意不在胜负而在[就死]!又用[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渲染赴死途中的凄凉,用[柳折花残实可伤]表达作者的伤悼同情,这分明不是歌颂林四娘殉王,而是借林四娘悲剧揭恒王和青州守城将士的丑剧了!诗的末尾更发人深省,原序叙述这里道:[消息传到京师,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惊骇道奇,想其朝中自然又有人去剿灭,天兵一到,化为乌有,不必深论!]要作诗者[只就林四娘一节]说说可羡不可羡。而诗中偏偏打破这框框,从[不必深论]的地方深论下去道:[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这同当初青州失守时将士保身的丑剧如出一辙,势必导致京师象青州一样失守、最后朝纲倾颓,更多的[谁家儿女]会沦为与林四娘同样的悲剧!作者此处的深论是极有深意的,他这是把林四娘悲剧从青州局部上升到京师、到全国来认识其普遍意义,把将士弃城保身丑剧上纲到京师到天子百官来认识其高层意义。他不是仅就青州失守林四娘殉王问个[何事青州众将士,不及闺中林四娘?]而是深论到[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种深论非同小可啊!任何低估这深论的意义的想法都是低估红楼梦意义的想法,都是低估作者崇高境界、深邃襟怀的想法,都不配读红研红! [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彷徨!]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作者上下求索、思绪万千的复杂心情。
综上看来,作诗者一不是就事论事,象环兰那样仅就林四娘殉王作颂圣诗;二不是就事抒情,象芙蓉诔那样仅就其可裴可叹作伤悼词;三不是就事论是,仅在青州局部追究[何事青州众将士,不及闺中林四娘?]而是实事求是地引申到高层深论[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不是立论角度的不同,而是立场观点的不同!反过来看原诗的被改动之处,就明显看出改者与贾政与原序持同一立场,力图抹平原诗的锋芒。如[污鲛鮹]改为[污鲛绡],解释成汗水混和着脂粉玷污了鲛洁的绡帕,但[夜阑]何来汗水呢?[就死将军]被改成[就是将军],再改成[姽婳将军],抹杀其就死本意,强调其忠勇殉王一面;[临战场]改为[赴疆场],扯上保卫封建疆土;[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被改成[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乡隔!]明褒此举是[血凝碧]!是忠烈殉国!然后为迁就[碧]字声韵把原诗乱改一气;还有[胜负自然]两句原在[绣鞍有泪]两句之前,应该先盟誓后赴死等等。总之改者虽没完全看出原诗要害,但却意识到其倾向不妥,是故意改动扭转其倾向的。
从全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也可看出它的主题它的倾向。诗中在把林四娘与恒王将士天子百官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艺术形象互相对比映衬时,不是象原序及环兰诗那样强调前者维护朝纲的壮举,歌颂前者合乎封建礼教的忠烈,掩饰后者保身垂首的怕死丑剧;而是突出前者虽弱虽贱却知殉身尽节,后者虽强虽贵反弃忠背节,再强调前者的悲剧实际上是后者丑剧的必然结果!这些决不是用后者烘托前者,而是用前者反衬后者!何为主何为次?诗的重心孰前者孰后者不是很清楚了吗?这是为揭示恒王将士天子百官保身垂首的丑剧、为深化主题服务的啊!同样,全诗从低层叙至高层、从局部深论到整体这种逐步推进的立论手法,也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
至于诗中对农民起义的贬词,这不但是当时之必然,而且应看到:在整个事态发展过程中,[义军]只起外患作用,恒王平日荒淫、战时轻敌,青州将士献城保身,天子百官惊慌垂首,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忧],整个丑剧说明了对于朝纲而言是[外患虽足惧,内忧更可悲!]而作诗者对林四娘悲剧所发出的感慨则是[哀哉林四娘,受尽其中累!]林四娘等美女们是被恒王、将士、天子百官们逼上绝路的!是他们的牺牲品、嫁衣裳!
|